新闻动态
·图片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动态
·媒体聚焦
·学术活动
·通知公告
·所务公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亚纳米Ir1Cu1双原子低温高效催化烷烃脱氢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5-04-18 | 文章来源: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        【 】【打印】【关闭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刘洪阳研究员、特别研究助理陈晓雯博士与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南洋理工大学蔡祥滨博士、宁夏大学何育荣教授等团队合作,在富缺陷石墨烯表面精准构建Ir1Cu1双原子催化剂,实现丁烷低温高效制丁烯。同时,通过气氛诱导Ir1Cu1双原子催化剂在“反应气-氧气”的切换下,发生“团聚-再分散”的可逆结构演变,有效解决了原子级分散金属催化剂在高温反应中易团聚、易失活的技术瓶颈。近日,《自然-催化》 (Nature Catalysis) 在线发表了这一重要研究成果。

烯烃是现代化工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的关键原料,其高效制备具有重要意义。烷烃脱氢是直接制取烯烃的重要途径,在工业生产和基础研究领域都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如何在高效利用碳氢资源的同时降低脱氢工艺的能耗,仍然是该领域亟待突破的技术难题。由于烷烃(如乙烷、丙烷和丁烷)具有稳定的几何构型和热力学稳定的强化学键,通常需要高温(>550 ℃)来克服C-H键断裂的反应能垒。但高温条件易引发C-C键断裂、氢解反应、聚合反应等副反应以及金属催化剂烧结,不仅降低了烯烃选择性,缩短催化剂使用寿命,而催化剂自身的C-H键活化能力依然有待提升。因此,设计低温高效的脱氢催化剂是烷烃脱氢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陈晓雯博士在前期研究中发现,单原子Ir催化剂对烯烃的吸附能力更弱,有利于烯烃脱附,不仅展现出高烯烃选择性,还能有效抑制深度脱氢,具有优异的抗积碳能力,在烷烃脱氢反应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Nat. Commun. 2023,14,2588;Nat. Commun. 2021,12,2664.)。但是,Ir单原子对烷烃和中间体的吸附较弱,导致对C-H键的活化能力不足,特别是第二步C-H键活化。基于以上研究基础,研究人员在Ir单原子的邻位引入Cu原子,构建Ir1Cu1原子对催化剂。在丁烷脱氢反应中,Ir1Cu1原子对在450 ℃下的本征活性高达2.45 s-1,是Ir单原子催化剂的6.3倍,C4烯烃选择性高于99%。反应动力学实验、程序控温表面反应和DFT计算结果表明,Ir1Cu1双原子结构极大降低了空间位阻,为反应物和中间体吸附形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邻位Cu原子调控活性中心Ir的表面电子状态,使Ir原子呈现富电子特性,有利于与C原子的键合,从而促进丁烷及其中间体的吸附。因此,Ir1Cu1双原子显著降低了C-H键活化的能垒,使反应决速步从C-H键活化转变为丁烯脱附,实现了丁烷的低温高效脱氢。研究人员将反应体系拓展至丙烷脱氢和乙烷脱氢。在丙烷脱氢中,Ir1Cu1双原子的本征活性在低温480 ℃达到3.19 s-1,在乙烷脱氢中,本征活性在低温530 ℃达到4.43 s-1。从以上丁烷、丙烷、乙烷脱氢反应测试结果可看出,在达到相近本征活性时,与已报道的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相比,Ir1Cu1双原子催化剂的脱氢温度均显著降低150 ℃。

研究团队对反应10小时后的Ir1Cu1双原子进行氧化再生处理,发现IrCu催化剂的脱氢性能可以完全恢复,并首次发现煅烧气氛可以诱导IrCu金属结构发生演变。在再生过程中,Ir和Cu组分由Ir团簇和Cu团簇重新分散为Ir原子和Cu原子,并形成与反应前一致的Ir1Cu1双原子的结构。因此,在IrCu催化剂上,再生处理不仅去除了积碳,还重建了 Ir1Cu1 原子对的几何结构和微环境,这种可逆的“团聚-再分散”机制适用于烷烃脱氢反应中的“失活-再生”过程,进一步延长了催化寿命。在第四次再生循环后(反应 40 h),IrCu催化剂上仍然可以观察到大量 Ir1Cu1原子对和单个Cu原子,与反应前催化剂结构相同。

本工作通过创新构建Ir1Cu1双原子催化剂,利用邻位Cu原子调控活性中心Ir原子的微环境,显著提高催化剂C-H键活化能力,推动反应决速步由C-H键活化向丁烯脱附转变,实现了丁烷、丙烷、乙烷的低温高效转化,有效解决了现行脱氢工艺高能耗、低活性的关键问题。同时, Ir1Cu1双原子催化剂在连续再生循环中表现出较高的耐久性,为原子级分散金属催化剂在高温条件下的团聚、易失活的问题提供了突破性的解决方案,对设计高效、可再生的低温烷烃脱氢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以上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大科学装置建制化项目与中国石化、中国中化、中国华电等企业合作项目提供的支持,以及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北京同步辐射光源的大力支持。

论文链接


图1 Ir1Cu/ND@G结构分析,(a)-(e) HAADF-STEM图像,(f) EDX分析,(g)-(j)线性强度分析,(k) 原子间距统计结果,(l) Ir L3-edge k3加权EXAFS,(m) Cu K-edge k2加权EXAFS,(n) Ir L3-edge k3加权EXAFS的拟合结果。

图2 催化剂丁烷脱氢性能,(a) 丁烷转化率随时间变化,(b) 催化剂TOF和kd的比较,(c) 表观活化能测定结果,(d) 与其他已报道催化剂脱氢性能比较(丁烷脱氢),(e)-(f) 丁烷脱氢TPSR结果,(g) COHP计算结果,(h) 丁烷吸附能计算结果。

图 3 Ir1Cu1原子对催化剂丁烷脱氢以及反应再生过程示意图。


AI读进展:亚纳米双原子催化剂:解锁低温高效制烯烃的钥匙

为什么要研究烷烃脱氢?

烯烃(如乙烯、丙烯、丁烯)是制造塑料、合成纤维、药物等化工产品的核心原料。目前工业上主要通过石油高温裂解制取烯烃,但这一过程能耗高且会产生大量碳排放。而烷烃(如天然气中的乙烷、丙烷、丁烷)是更廉价的碳氢资源,通过脱氢反应(脱去氢原子)可以直接转化为烯烃。但传统催化剂需要550℃以上的高温才能断裂烷烃中稳定的C-H键,高温又会引发副反应(如结焦、催化剂烧结),导致催化效率低、寿命短。因此,如何在低温下高效催化脱氢成为关键难题。

为什么传统催化剂容易失效?

高温下金属催化剂容易烧结(金属原子聚集成颗粒),导致活性位点减少。此外,反应中生成的积碳会覆盖催化剂表面,进一步降低催化效率。而Ir1Cu1双原子催化剂通过两项机制突破瓶颈:

1.可逆的团聚-再分散再生

催化剂失活后,只需在氧气中煅烧,原本团聚的Ir和Cu原子会重新分散为双原子结构,同时烧掉积碳,性能完全恢复。这种“自我修复”能力使其循环使用4次后仍保持高效脱氢。

2.抗积碳特性

单原子Ir本身对烯烃吸附力弱,产物能快速脱附,避免进一步脱氢生成积碳。双原子结构保持了这一特性。

新催化剂的突破点:原子级精准设计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刘洪阳团队创新性地在石墨烯表面构建了Ir1Cu1双原子催化剂——每个铱(Ir)原子与一个铜(Cu)原子精确配对,形成稳定的“原子搭档”。这一设计有两大核心优势:

1.双原子协同效应

◇ 几何结构优化:Ir和Cu原子双位点吸附作用,降低了反应物吸附的空间位阻,让丁烷分子更容易靠近活性位点。

◇ 电子调控:Cu原子向Ir原子转移电子,使Ir呈现富电子态,更易与烷烃中的碳原子结合,显著降低C-H键断裂的难度。

2.低温高效与高选择性

在450℃(比传统工艺低150℃以上)即可高效催化丁烷脱氢,烯烃选择性超过99%,且几乎不产生副产物。对于丙烷、乙烷脱氢同样有效,低温活性比现有催化剂提升数倍。

声明:“AI读进展”内容由人工智能技术自动生成,其内容旨在辅助读者初步了解相关领域研究动态,不代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正式学术观点或完整研究成果,不作为学术论证依据。


文档附件

相关信息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地址: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邮编: 110016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5387号-1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