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图片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动态
·媒体聚焦
·学术活动
·通知公告
·所务公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金属所研发出高强韧碳气凝胶材料
 
2025-04-23 | 文章来源:前沿材料研究部        【 】【打印】【关闭

航空航天飞行器的热防护系统服役工况极为严苛,不仅要求隔热材料具有优异的超高温隔热能力,还需具备高的损伤容限以应对外界复杂的热-力载荷。碳气凝胶具有低密度、低热导率、高比表面积和出色的高温热稳定性等特点,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多功能热防护材料。但是,碳气凝胶独特的微结构,如固有高孔隙率以及珠链状碳颗粒搭接结构,致使其本征脆性大、力学强度低以及大尺寸构件成型困难,严重限制了其工程化应用。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热结构复合材料团队致力于碳气凝胶强韧性、抗氧化及大尺寸成型研究,取得了系列重要进展。团队相继发展了溶胶凝胶-水相常压干燥(J. Mater. Sci. Technol. 2020)和高压辅助相分离-常压干燥(Carbon 2021)碳气凝胶制备新技术,通过有机凝胶网络的均匀生长以及大接触颈的生成,实现了气凝胶骨架本征强度的大幅提升。为了实现有机气凝胶和增强体制备过程中的协同收缩,创新性地设计并发展出有机酚醛纤维增强酚醛气凝胶基体,大幅降低了干燥和炭化过程的残余应力,实现了大尺寸、无裂纹碳气凝胶的制备(ACS Nano 2022)。同时,针对碳气凝胶易氧化的问题,发展了限域选择性陶瓷化涂层制备新技术(Adv. Funct. Mater. 2022,Compos. Part B 2023)和陶瓷前驱体基体改性新方法(J. Mater. Sci. Technol. 2025),显著提升了碳气凝胶的抗氧化性。

近日,团队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受天然生物材料多尺度复合和梯度过渡界面结构的启发,提出了柔性有机纤维-有机气凝胶基体的协同界面调控策略,成功研制出高强高损伤容限大尺寸碳气凝胶材料。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Exceptionally strong and damage-tolerant carbon aerogel composite with high thermal stability and insulation》,于2025年4月16日发表在《Materials Today》期刊上。

研究发现,聚丙烯腈纤维(PANF)固有的柔韧性和热软化特性可促进纤维和基体干燥和炭化过程的协调变形,进而缓解了残余应力,阻止了界面脱粘。PANF表面丰富的氰基官能团通过与前驱体溶液形成氢键,促进了两者间的浸润和粘附,同时通过原位界面反应在纤维和有机气凝胶基体之间形成化学键,进而获得原子级结合的纤维/基体梯度过渡界面结构。由此制备的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隔热能力,压缩强度高达~90 MPa,比压缩强度达~150 MPa⋅g-1cm3,热导率低至0.35 W m-1 K-1。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因其优异的强韧性,研究团队首次获得了气凝胶材料的断裂韧性达1.01 MPa⋅m1/2,与致密玻璃或核级石墨相当;同时,该材料还具有稳定的裂纹扩展行为,表现为上升的R曲线,可耐约1.6t重汽车的碾压而不发生结构损坏。这一研究成功开发出高损伤容限碳气凝胶材料,可为新一代航空航天飞行器极端环境用热防护系统的设计提供突破性的材料解决方案。

相关工作由金属研究所师昌绪先进材料创新中心汤素芳课题组联合刘增乾研究员、张哲峰研究员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生罗锐、博士生鲍克烨和李建项目研究员。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辽宁省杰出青年基金以及中国散裂中子源等项目和机构的支持。

图1. 制备流程示意图和微观结构照片

图2. 压缩强度和弯曲强度性能对比图

图3. 抗压测试和氧乙炔火焰隔热考核照片

图4. 优异的大尺寸成型能力和可加工性


AI读进展:高强韧碳气凝胶—抗压抗弯抗剪还能抗高温

在航天飞机穿越大气层时,外表面温度可达1650℃以上,相当于熔岩喷发时的温度。传统隔热材料就像泡沫材料,虽然能隔热却容易碎裂。最近,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发出一种新材料—高强韧碳气凝胶,它不仅具备优异隔热性能,还能承受约1.6吨汽车的碾压。

太空级"纳米气凝胶"的进化之路

气凝胶被誉为"固态烟雾",超高的孔隙率让它成为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但就像泡沫材料一样,传统气凝胶虽然隔热性能出色,但却异常脆弱。金属所科研团队历经五年攻关,通过三大技术创新解决了这一难题:

1.分子级"榫卯结构"(2020-2021)采用新型高压辅助固化-常压干燥技术,让碳颗粒像搭积木般形成紧密连接且具有大接触颈的骨架结构,强度提升3倍以上。

2.应力缓解术(2022)使用有机纤维增强体与基体协同碳化技术,模仿钢筋混凝土原理,用有机纤维编织的三维网毡充当柔性增强体,有效缓解了酚醛气凝胶碳化裂解过程中因剧烈收缩产生的内应力,成功制备出大于320mm量级的完整构件。

3.陶瓷防护甲(2022-2023)开发表面陶瓷化技术,在材料表面形成厚度达数百微米、且具有成分-结构双梯度的莫来石改性SiC防护层。梯度结构可大幅降低涂层残余应力,提高与基底的结合性能,有效避免烧蚀过程涂层开裂,抗氧化温度提升至1900℃。

材料性能突飞猛进

最新研发的碳气凝胶复合材料展现出惊人性能:

·抗压强度:90MPa(相当于指甲盖大小面积承受900公斤重量);

·隔热性能:1800℃氧乙炔火焰隔热考核时,背温降低超1000℃;

·韧性指标:断裂韧性达1.01MPa·m¹/²(与致密的商业化玻璃相当);

·抗损测试:可承受约1.6吨汽车碾压(相当于普通家用轿车);

仿生设计的智慧

研究团队从自然生物材料多尺度复合和梯度过渡结构获得灵感,创造性地设计出"软硬渐变"界面结构。用聚丙烯腈纤维(PANF)作为增强材料,这种纤维表面丰富的官能团能与气凝胶基体前驱体形成分子级结合,就像自然界中贝壳的有机-无机界面,既保持柔韧性又具备超高强度。

声明:“AI读进展”内容由人工智能技术自动生成,其内容旨在辅助读者初步了解相关领域研究动态,不代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正式学术观点或完整研究成果,不作为学术论证依据。

文档附件

相关信息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地址: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邮编: 110016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5387号-1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