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科研工作中如何用好DS等AI工具的“术器”与“道法”
报告人:洪樟连
时间:2025年4月17日,9:30-11:00
地点:李薰楼468室
报告摘要:
2025年1月20日DeepSeek公司开源的R1大模型,在世界上第1次公布了思考推理过程,爆炸性地席卷了全球;DS公司在2月24-28日的5个代码库开源周中,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年轻一代的卓越技术创新(部分源头创新)能力;由DS R1开启的AI技术平民化第四次产业浪潮,注定在教育、科技、产业和社会等各方面产生持续且深远影响。
国内Kimi、通义千问等诸多AI大模型,均已悉数接入DS R1,用户使用体验和反馈,较未接入前均获得极大的提升。综合多渠道用户使用数据,对于高水平用户,联合使用【DS+其它AI工具】,工作效率能够提高约10倍水平。
本次报告,基于报告人总结的【时间、空间、要素的“升维认知/框架结构/数理模型”→ 降维解构/自洽推演/预判趋势】方法论,以1月31日采用科学研究逻辑方法和研究计划实施,得到DS大模型的【基石(类比基因)、四梁八柱及未来潜力要素】等数据分析和判断为基础:从DS大模型等为代表的一众AI,均为“工具~~~术器层面(类似科研仪器设备和科研辅助软件工具的层级定位)”这一基本特性出发,基于“工具、仪器设备”均有“科学原理作为底层逻辑(道法层面)”这一基本规律和客观事实,以及钱学森先生1985年指出的【人(用户)-机(AI)-环境工程】,将AI工具的“术器”与“道法”两者有机融合,结合具体案例阐述:(1)如何用好DS等AI工具、提升包含研究生科研训练在内的科研环节工作效能的方法论、路径和手段;(2)用户用好DS等AI工具的关键,在于用户提升自身的“思维认知、逻辑推理、数理模型、自洽闭环、科学判断“等科研素养和能力水平。
报告人简介:
洪樟连,浙江大学教授,1986考入浙江大学材料系,1994年硕士毕业留校工作,2002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担任浙江大学临近空间飞行器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研究所客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外高水平专家。已培养了7位遍布海内外的高校教授(杰青1位、青千1位)以及1位C轮融资半导体公司CEO等人才;2012-2015年期间以一人之力为浙大物色引荐、全流程申报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9人,获2015年度浙江大学第2届引才育才个人贡献奖(伯乐奖)。担任2016年成立的中央XXX-XXX创新特区首批专家、中央XXX-XXX局首批专家。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20余项国家级课题研究。已获授权发明专利36项、出版教材1部,在EES、AM、AEM、JACS等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210余篇,总引用超10100次、他引超9700次、篇均他引≥44次、H因子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