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对一个人来说,已经是耄耋老人,而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正式正是厚积薄发,不断进步与完善的阶段。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我们回首往事,不禁感叹一路走来所经历的坎坷与坦途,暗淡与辉煌。作为我国科研事业的一份子,我最想回顾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科研事业的从建国初期到如今的风雨路程。
1949-1956 回国与传奇
经历了列强侵扰,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中国,国内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国内各类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十分缺乏。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大大激发了广大国外留学与工作的科研人员的报国之心。一批批爱国的仁人志士放弃国外优厚的工作与生活条件,突破重重的政治阻挠回到祖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他们的大众大多数成为了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或开拓者,成就了一段段不朽的传奇。
1956-1978 发展与教训
1956年年1月,中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国家发布了中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和《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科技事业开始了一个由国家指导,计划发展的新阶段。
1958年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陆续成立了各级科委,形成了中国的科学技术管理体系。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进入了国家计划下的现代发展时期
1964年,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
不幸的是,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其间,科技管理陷入瘫痪,研究机构被肢解,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被迫停止科研工作,下放到农村或厂矿劳动。中国的科学技术几乎停滞不前。
尽管如此,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还是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陆相生油”理论、反西格玛负超子的发现、原子弹的成功爆炸、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首次人工合成都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成就。另外在国家的保护下,航空航天与军工行业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依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此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一批学科较齐全、设备较好的研究所,培养了一支水平较高、力量较强的科研队伍。到1965年,全国科学研究机构已达到1700多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达到12万人。这是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继续发展的基础。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1978-1995 科学的春天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科技界也真正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1988年,中国政府先后批准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此后,又先后制定了“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重大项目攻关计划、重点成果推广计划等一系列重要计划,并建立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制,形成了新时期中国科技工作的大格局。
在此期间,中国也取得了巨大的科技成就:建成了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学工程,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相继研制成功,长征系列火箭在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5-今 科技大发展
1995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这是继1956年号召“向科学进军”、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之后,中国科技事业发展进程中第三个重要里程碑。
在经济发展,国家宏观规划的基础上,一批批重大的系统性工程获得了成功:成功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我们战胜病魔的指路明灯;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我们的;神州、嫦娥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第四代战机的成功试飞以及航空母舰的成功试水都一次次激励着国人的爱国热情。